中心首页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商务合作
书法 | 国画 | 人物 | 山水 | 花鸟 | 水彩 | 版画 | 油画 | 篆刻 | 年画 | 剪纸 | 工艺 | 工笔 | 写意 | 古玩 | 玉器 | 紫砂 | 彩墨 | 丙烯 | 漆画 | 烙画 | 摄影 | 铁书 | 铂画 | 木刻 | 瓷板 | 微雕 | 水墨 | 水粉 | 钢笔 | 漫画 | 雕刻 | 帛画 | 雕塑 | 重彩 | 陶瓷 | 拓片 | 手掌火笔 | 金箔 | 印泥画 | 炭精画 | 铜雕 | 现代艺术 | 其他

文学书法相得益彰,雅俗共赏携手求索—于兴
作者:于兴,查看该作者更多博文:更多博文  2017-08-18  评论(0)| 阅读(312)

文学书法相得益彰,雅俗共赏携手求索—于兴



     



       于兴,字来喜,号泉峪散人,著名作家、书法家、书法评论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河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第四届委员。担任河北省文学艺术研究会副会长、河北省当代书画院副院长、河北省文化传媒协会副会长等多种社会职务。被中国书画交易中心等多家文化艺术单位特聘为书画师或艺术顾问。



于兴系明代政治家、军事家、民族英雄于谦的21世孙,自幼习书,5岁开始临帖,书承柳公权、赵孟頫、王羲之、黄庭坚、孙过庭等,融会多家书体,自成面目。曾在河北博物院等地搞过多次个展和联展,其作品曾在多次书法大展中获奖,众多作品散见于国内众多报刊,被法国、德国、瑞士、荷兰等欧洲十多个国家及国内众多博物馆、文化艺术馆及广大书法爱好者收藏,曾被有关部门认定为中国当代最具收藏价值书法艺术品。部分作品被收入数十部大型艺术典籍。“于兴”被收入《中国美术家大辞典》,出版有《雅俗共赏——于兴书法作品选》《于兴书法作品选》等书法作品专集。



于兴自上世纪70年代初开始发表文学作品,已发表散文、诗歌、小说、纪实文学等文学作品500多万字,出版有《火凤凰》《泉峪斋随笔》《欲祸》《阿尔卑斯山之恋》等10多部文学著作。为“全国企业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创造人” 出版有《信仰的力量》等企业文化专著。河北省作家协会曾为其举办“于兴文学作品讨论会”,其作品文笔流畅,感情纯真,光明坦荡,直抒胸襟,且勤奋高产,深受文学界的赞许。其所有著作全部被中国现代文学馆收藏,“于兴”被收入《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大辞典》。



 



 



于兴其人其书



 



熊基权



于兴先生是个坚毅、执着、进取、颇富才华的人。我们相识相交30余载,这个印象很深刻。他的这些个性和才识也都显露在他的文学和书法作品之中,这是必然。



“文如其人”“书如其人”者,我认为“其人”即其人格加学养,并非单纯指“人品”。我还认为书法家“学养”为上,而“学养”中文学修养为重。欧阳中石先生曾郑重说过:“文学修养是书法家的字内功”。



于兴先生执着于文学和书法的研究和创作,自然相得益彰。



他执着于文学。已发表500多万字的散文、诗歌、小说和纪实文学作品,出版了10部文学著作,且有一部长篇小说已成稿,是谓高产。其真实情感、曲折阅历、丰富知识和执着精神令人赞叹。



他亦执着于书法。5岁开始临贴,由柳体、赵体楷书入手,后习“二王”、黄庭坚、孙过庭等,尤其得益于黄字之长枪大戟和宏阔气势。他又能潜心研究书法理论,多为书画家评介和立传,陶染其中,互补其里。



书法所选择言辞是书法家思想境界的又一反映。作品选中诸如“若不撇开终是苦,各自放下即成名”,“禅茶一味,苦尽凡放”,王维诗《使至塞上》,岳飞的《满江红》,毛泽东的诗词以及自作诗等等都可见他挥洒于诗书境界之中的心境和气脉,唯此方显书法艺术的魅力和书法家的自在。



雅俗共赏是于兴先生对书法艺术的追求,亦是我的追求。欧阳中石先生曾说过:雅俗共赏是艺术的最高标准。吴冠中先生也曾说过:专家拍板,群众认可才是最好的作品。我想,一切文学艺术作品无不如此。作家、艺术家且莫嫌弃百姓“不懂”,百姓不知其所以然,必知其然。真正好的文艺作品必能感染读者和观众,引起共鸣。君不见,古今中外所有名篇大作无不雅俗共赏而为人类所共仰。诚然,有不少探索中的作品雅赏俗不赏,或谓俗赏雅不赏,其中必有缺陷,作者当究其所以然。



愿与于兴先生在雅俗共赏之路上携手求索。                              



2016年3月于拔俗斋



 



我的书法生命



 



于 兴



书法是综合而玄奥、单调而枯燥的艺术。要让书法艺术伴随一生,除非将书法成为你的生命。



生命是生命因素长时间孕化而成的,书法生命亦如此。



由于是于谦的后人,小时候族人都有继承先人遗志,光大于谦精神之愿望,于谦后人给孩子们灌输的思想与众不同的可能就是:好好学习,将来能成为一个像先祖一样有文化的、清白的人。于是,我从五岁开始就被奶奶、父亲逼着每天写“仿影”。



我学书法是一个不自觉到自觉再到痴迷的过程。学生时期可以说是不自觉的,有人逼,自逼;有客因,有诱因。小时候被逼的成份多,偶尔带有一些诱因。一方面,家人逼着一天必须写两篇“仿”,上学后,学校每天都有大楷课,不写不行,硬着头皮也要课帖。一方面,从小好强,不甘人后,时常自己逼着自己坚持临帖。由于写的出众些,家长、老师、邻里时常夸奖,激发了一点兴趣。又因为写的好些,老师常给吃偏食。上初小和高小时,两任语文老师都写了一手好字,过年村里人写春联非他二位莫属。记得7岁开始,每逢春节写春联,老师就把我叫到他们办公室,教我写。“文革”中“大鸣大放”抄大字报、写大批判专栏老师都把这个任务交给了我,成了练字的好机会。



走出校门走向社会,书路也随之有了转折,学书的兴趣开始荫发,自觉性开始增长。起初对书法产生兴趣的直接诱因是其艺术之美和技艺之精。学生时期,按老师的指点和要求,一直临摩柳公权《玄秘塔》碑。柳体一横一竖,一撇一捺,起笔行笔收笔,一招一式严谨的法度和书写技巧让我感到神奇让我膜拜,对书法的兴趣其实成了一种崇拜,一种追摩。十六七岁时,一天在表叔家发现一本残缺不全的赵孟頫《福神观记》,突然被赵体的书风遒媚、秀逸,笔法圆熟,结体严整所感染,顶礼追摩十余载。之后,又着迷王羲之秀美流畅的行书作品,一部《兰亭序》百临不厌。进入不感之年,在一位书友的建议下,一度又被黄山谷长枪大戟、开合放纵的书体所着迷,几乎临遍黄庭坚存世的楷书作品。同时,还着迷孙过庭草书的草法规范,结字简约,一部《书谱》研习至今。



书法真正成为我生命一部分的是书法真谛在思想上,骨子里的长期孕育,是书法艺术与精神与人的自然生命体的长久融合。



最先融入生命的书法元素是书法的结字规律和书写技法,书法是汉字书写的学问,学汉语就得学写字,学生都希望能写一手漂亮的字。书法生命的第二要素是它的文学性。书法功能本是汉字书写功能,所书内容无非是文字与文学,与打小喜爱文学相统一。浅层次的认识是书法内容中的诗词、楹联、名言警句等都是文学必读内容,深层次的理解是文学作为书法的“字内功”所蕴含的相互关联的深刻内涵。书法真正成为一个书家之生命的因素,是书法作为一门中华民族独特的艺术门类其本身的综合性艺术本质。书法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最高境界,书法融合了儒、释、道等全部传统文化之思想内涵和精神境界;书法是综合艺术,它集建筑、舞蹈、音乐、美术、诗歌乃至文学等多种艺术形式于一体;书法是玄学,是禅学,简单的横竖撇捺、黑白二色可以出神入化,变化莫测,乃至进入禅境,达到顿悟,成为升华精神境界、修身养性乃至修行的途径;书法是情感艺术,各种复杂的情感皆可通过书法去表达去释怀,并从中彰显书艺的个性特征;书法更是一种思想,一种精神,书法艺术形式中蕴含着人性、人道、人生中的全部思想和精神内容。如此,也无法完全表述书法的全部,但能够理解到此,书法就会成为生命的精神家园,生活的精神寄托,生命的一部分。



人的自然生命是有限的,书法生命却是无限的;人生的路是有止境的,书法的路却是无止境的。从唐楷入门,依书法发展轨迹“追根溯源,取法乎上”唐楷—晋书—魏碑—汉隶—小篆—金石—甲骨追摩一遍,路似乎不太远,但要进入佳境,领悟真谛,修成正果却很遥远,无有止境。



一名书家,只有将书法融入生命,成为了生命才会进入佳境。一个人只有在佳境中生活,才会体味人生无穷的乐趣。 



                                 2016428日于泉峪斋



 



浅谈于兴书法的艺术之美



 



陈德胜



我关注于兴先生已经有些年头了,最早认识知道他是作家,读了他的小说和报告文学、艺术评论。十年前突然有一天他说要办一个自己的书展,才知道他还是一个书法家。他真有些“大隐”的味道,从不张扬已经默默临池四五十年。办个书展就像是“出世”的宣言,从此,在河北书坛有了“于兴”这个名号。近些年市面上“书法家”如过江之鲫,而于兴之所以能够凸显出来并拥有众多“读者”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也一定会给书坛带来某种启示。在这里我只谈他的书法之美。



于兴的书法基本风貌来自于黄山谷,这也注定了他的书法的“器宇轩昂”和“沉着痛快”的格调和长枪大戟的开阔气势。我跟于兴说,和十年前相比,他的书法已经进入了另一个维次的空间。近期书法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总结:在广阔空间下的意象之美;从内容生发出的结构之美;从传统流韵中的大墨之美;从时间中传达出的静穆之美;从手法和技艺中体现出的持续之美;从人生况味中感悟的态度之美;从学养中发现的洞彻之美;从现实隐忍中锻造的精神之美。



书法真是一个奇妙的耐人寻味的艺术,一旦与其相遇,它就开始折磨你塑造你。作为书法家遍临名帖之后由于其习惯和人生的各种气息他必然要有一副书法面孔出现,说到这儿,于兴是幸运的,冥冥之中他的笔流划出现今的段落。他的书法给我的第一印象是——美,他的美不是俗美,也不是那种超美,不是那种“惊世骇俗”的美,而是诸多元素构成的大美,是没有逾矩而又抵达,不燥不冷的的美。其他书法家也许能给我另外的东西,而于兴给我的是书法艺术之美。



当今书体是多元化的,把“帖子”写得很逼真对于书家来说并不是太大的难事,出贴以后你怎么写这就很难了。写得让人认可,写得具有一种艺术的美不是很容易。这应该是区别书法家成功与否的一个标准之一吧!书帖,应该是一个自足的世界,它的存在是一种共性的存在,一旦有人去学“帖子”比如于兴学黄庭坚那就会受到某种未知事物的遮蔽,受到突变性、时间性的支配。于兴最早临习的柳公权,之后他又痴迷过赵孟頫、“二王”、孙过庭、董其昌等多家名帖,近十多年来他又钟情于黄山谷,他要从字帖的沉重和书法家所受现实世界种种无意义当中抽出身来,要从最初的“黄庭坚”写书法的场景中暗自吻合,又要有某种游离。对于某个事物的赞美我们会说它们“天地人合一”,单就书法来说,天地人合一,还要有“帖子”的合一。“黄庭坚们”已经进入了相对永恒的状态,但他们的字体又被后继者无限延展。于兴字体多出自黄山谷,可贵的是他裹挟着黄山谷的“笔划”却没有回到严格意义上的黄山谷。



就于兴书法作品让我们细品其艺术之美。他在癸巳年写了“仁德”二字。“仁”字单立人上面的撇笔斜长,下面的竖笔极短,仁字右边那个“二”上面一横似是一点儿,下面一横稍长,“二”字的两横画之间有纤丝引带。再说——德字。双立人上面两撇笔相连略长,下面一竖极短。德字的右边他把那个竖笔写得斜而长,下面的“心”字左边下沉,右面上倾。这两个字没有一丁点枯笔,墨韵饱胀,中规中矩,显现出构成美和黄金般比例的刻度,显现出自己特有的书法语言个性。这两个字也应该是理解于兴的入口,按照“仁德”二字理解,于兴所诠释的世间最高品质已经没有第二种答案了。这两个字是具有于兴书法的语言符号。仁德,是丰盈的,似乎是命定的召唤,他深知中国人中国字里“仁德”的核心价值。



我再拿他的一幅草书说几句。我随意拿出他也是写于癸巳年“刘禹锡的陋室铭”,这几乎是每个书法家都要写的内容。我固执地认为草书是衡量一个书法家成熟度的有效载体。个体又是整体,整体又是个体,它们之间相互转换,在徐疾之间错落,在线条的飘舞中寻找秩序。草书有某种不可以预见性,但是又万法归一,体现出某种重力。有个词叫虚怀若谷,形容他的草书是很契合的。如果说他的行书和楷书里有“建筑”“构筑”的成分,那么草书就成为了自然的纹理。正像这篇文字里所说的“无案牍之劳形”。这是于兴的自由,他把写草书随性隐藏起来。他的草书看不出奔跑,而是快步走,但是这个“走”又很快,比跑还快。他写草书有些收敛,正像他的性格,温润和无为。他的草书外形不是太草,草隐藏在字的后面。



于兴写字从不犹疑,在一些字的处理上,有些笔划总显超长,书写速度极快,给人以横空出世的感觉。但他在有些笔画如撇笔、弯折、竖笔、提钩等又写的很慢,中锋似有凝滞。



于兴善写大字,也能写小字。如果把他的小字放大,小字的结体、用笔和墨色也不逊于大字。他可以在这两个空间里自由穿梭。近两年,他又在临习汉隶和钟鼎、石鼓,写了不少篆隶,我知道他在完善自己的书法体系。



于兴已届耳顺之年,正是书法的创作年龄。虽然到了这般年纪,他的书法风格却没有掉入机械的刻板的匠人气的窠臼,这是我做为多年挚友最乐意看到的。换一句话说,他现在的书风还有未来的空间,这不是说他现在的书法还未定型,而是随着岁月他的字还在增长、变化,从而进入未知的空间和未知的美。期待,是一个多么好的享受啊!



因为他的勤奋和健康,因为他的宽容和随和,因为他的读书量和自身佛、道的修行,因为他知道一座或几座山峰在天外眺望着他。



我总在想艺术的终极目的是什么?是画家陶冶自己的性情,还是开启别人的艺术之萌?虽然书法同属于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意义,但于兴的书法是令人悦目的,进得了殿堂,也悬挂在雅士的草庐里。



                                                                                                            2014-11-13



               (注:陈德胜:著名诗人,河北省作家协会诗歌艺术委员会副秘书长)



 



ZOUPINZHANSHI / 作品展示



 







  请输入评论标题
  看不清楚?点击换一个试试
* 必须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您发表的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与中国书画服务中心无关。
* 我站评论管理人员或者艺术家本人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评论中的任意内容。
* 您在本中心网站点评系统发表的评论,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